佳兴忽来诗能下酒 豪情一往剑可赠人
我,一个灵魂画手!一个满脑弹屏不断的人!

清 康熙御笔行书《朱子五言诗》(春草池塘绿)


款识:朱子诗。

钤印:康熙宸翰(朱文)、稽古右文之章(白文)、佩文斋(白文)

录文:

春草池塘绿,忽惊花屿红。

乱英深浅色,芳气有无中。

置酒宾朋集,披襟赏咏同。

若非摹写得,应逐彩云空。


说明:天津市文物公司旧藏。


康 熙 御 笔《朱子诗》考 析

刘光启

清初书坛弥漫的董派流风,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现象,这个现象的出现,与一个人的喜好密切相关,这个人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——爱新觉罗·玄烨(1654-1722),他是顺治皇帝的第三子。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之一,康熙皇帝不仅在文治武功方面卓有建树,而且其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也有较高的品位。他自幼受到系统严格的汉文化启蒙教育,对汉族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。在位期间,大力倡导汉文化。在历代书法家中,康熙皇帝尤对董其昌最为崇尚。在老师沈荃的指授下,他的书法不仅颇得董书的精髓,而且兼具米芾的雄阔刚健、苏轼的温厚丰润、赵孟俯的遒劲姿媚,并因其特殊的身份和成就,广为时人及后世所称道。

这帧作品的质地为康熙年间所产贡绢,其上散布金银星。这种经过特殊加工的熟绢与清中期的库绢有所不同。中间部位以色浆敷染成宫廷特有的黄色,周围绘以缭绕的祥云,其间十龙盘曲环绕,威武矫健,显得堂皇富丽。诗堂为泥金描海水江涯云龙纹浅栗色纸,中央蟠龙高擎的日轮上有篆文“御书”二字。两侧的“壬”字云,显然沿袭了明嘉靖朝宫廷纹饰的艺术风格。值得关注的有二,一是贡绢所绘龙纹已呈现康熙时期的新形象:龙角高耸挺直,龙须长而曲,龙髯似锯齿状,龙的下颚较上颚为长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二是宫装宫裱,系仿宣和裱的形式,天头绫为淡青色,副隔水及惊燕衬以牙色绫,不仅质地紧密,而且图案比较清晰。天杆上的红铜圆曲曲也是定制的,绦子为明黄色,与非宫廷装裱有明显区别。

书写内容是宋代理学大儒朱熹的五言律诗一首(此诗载《晦庵集》卷一,题为《山馆观海棠作二首之一》),字体则为康熙皇帝最为擅长的行书。他在汲取董书结体的基础上,兼师欧、米,并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意趣。作品布局疏朗匀称,闲适自然,用笔婉转虚和,圆劲秀逸,呈现出清朗爽劲,清新闲雅的韵致,具有舒展飘逸、婉丽典雅之美,代表了康熙皇帝书法艺术成熟时期的水平。

查阅四库全书本《山西通志》卷一百八十二“艺文”中载有此诗,题为“圣祖仁皇帝御书”,注明赐予浙江提学姜橚。

姜橚(1647-1704),字仲端,号昆麓,清初保德州(今山西太原)人。史载“好与名士交游,一时文名远震京城”。康熙二十四年(1685)中进士,此后十三年间,由县令官至吏部侍郎,深得康熙皇帝的器重和信任。他做谏官时,所提意见均能击中时弊,多为康熙皇帝采纳。庚辰(1700年)督学浙江,不徇私情,实心勤政,遇事不苟。一改华而不实文风,优先选拔录用正直人士。值得一提的是,姜橚患有严重的风湿病,康熙皇帝亲自派御医医治,终不见效,卒于吏部任所。噩耗传来,康熙皇帝叹息不已,惜大才不尽其用。谕赐祭葬,颁赏御笔“廉静”匾额及“表里常交正,动静自弗违” 对联一幅,以示悼挽。作品虽未署年款,然姜橚督学浙江是在康熙三十九年(1700)至四十二年(1703)之间,此轴当在此间所书并赐于姜氏,应为康熙皇帝46至49岁的作品。

清初,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,消除满汉民族矛盾,重建统治秩序,统治者大力提倡尊孔崇儒。朱熹理学在康熙朝被推为官方哲学,并成为指导其治国实践的主导思想。康熙皇帝屡屡书写朱子格言诗句颁赐臣下,所寄或亦在此。作品反映出清人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及清初满汉融合的深度和广度,为后人研究康熙朝的文化思想和宫廷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图像文献,是难得一见的清代宫廷艺术珍品。

(本文摘自《收藏家》总第175期,作者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、著名书画鉴定家。)


评论
热度(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