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兴忽来诗能下酒 豪情一往剑可赠人
我,一个灵魂画手!一个满脑弹屏不断的人!

清 乾隆 白玉御制划拔措金农家乐宫灯成对

 

乾隆二十四年,乾隆皇帝最得意的“十全武功”之一的平准战役取得胜利,出产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归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,和田玉玉贡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。对此,乾隆皇帝非常得意,他特制碧玉刻诗大盘以为纪念(现在养心殿后寝)。

在御制《和阗玉》诗中,乾隆写道:“和阗昔于阗,出玉素所称,不知何以出,今乃悉情形。”并说:“回城定全部,和阗驻我兵,其河人常至,随取皆瑶琼。”


宫灯是宫廷重要的陈设与装饰。各式宫灯分别悬挂在所有厅、轩、廊、榭、台、亭、室、宫殿、殿门、两廊、回廊和栏杆等处,若星芒散天,珠光元宵宫廷灯市的繁华,见证了宫廷宫灯艺术的繁荣。

此对宫灯,两端装饰铜活,顶端为铜质镂空缠枝花卉纹。顶部及底部两面均用铜钉嵌饰十一块白玉板,玉板大小及形状相同,玉质清润通透,无憾无瑕。因颜色及质地统一,应为同一块玉料切割而成。拼接严丝合缝,不显突兀。玉板十一块纹饰各不相同,两两相连,用极细密的浅阴线雕琢类似清明上河图一样通景式的日常生活场景。此类细阴线形若游丝,细如毫发,逶迤婉转,顺畅遒劲,又被称为“游丝刻”或“跳刀”。

乾隆时期玉器的工艺,因用料考究,精雕细琢,不惜工本,极富有时代特色而被称为“乾隆工”。

“乾隆工”的特点就是在用料和制作上不计成本,在工艺上精益求精,尽善尽美。

在刻划的阴线内填上金粉,使之线条能更清晰明亮。

清代一般阴刻图像或文字,大都也采用此法,这种工艺是首先以毛笔将图案描画在玉板上,再以坚硬的工具——“金刚钻刀”、“昆仑刀”或玛瑙等工具,直接在线条上来回刻画,故在阴刻线上用放大镜观看有刀具来回刻划而成的“游丝毛道纹”,这种工艺创始于汉代。其特点正如明人高濂在《燕闲清赏笺》中所描述的:“汉人琢磨,妙在双钩,碾法宛转流动,细入秋毫,更无疏密不匀,交接断续,俨若游丝白描,毫无滞迹。”

宫灯通景图案远山近柳,亭榭楼台,袅袅烟波之上,扁舟如梭,有远来的驼队,也有挑担的货郎。如此宜人的春景自然也少不了携琴访友的文士、赶考的书生、倚仗的老妪,或三或两,或行或坐,一派繁华,历历在目。久远的风景就这样被定格在了这盏宫灯小小的方寸之间,成为永恒。阴线虽然浅刻,却也一丝不苟,山石皆用皴法表示,最繁琐的枝叶也定要根根独立,人物虽不具五官,却也各有各自的独立性,构图谨慎,颇得文人山水章法,线条利落,不拖泥带水,定有成竹在胸,所以虽十一个玉片各自独立,却也能够互相关联结合,颇具匠心。

宫灯制式有制式定律。

《耕织图》最早为南宋画家楼俦所作,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。由于反映了古代农业劳动者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,因而成为古代重要的“劝农”方式,天子三推,皇后亲蚕,男耕女织,安居乐业,这是中国古代美撒海。清代丽的小农经济图景。

清代帝王积极学习汉文化,重农抑商,鼓励耕织,劝课农桑。

清康熙二十八年,康熙帝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仿照南宋《耕织图》刊本绘制《御制耕织全图》。康熙帝亲撰序文并于每图上亲笔题写七言诗一首,首开清代皇帝亲颁《耕织图》之先河。由于康熙帝的倡导,以后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光绪几代帝王以皇室名义摹绘或修订《耕织图》成为惯例,以示不忘“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”。

乾隆皇帝也曾为之赋诗:“万寳幸成熟,登场庆老农,充盈皆玉粒,堆积若崇墉,劳力甫田获,慰心稔岁逢,所欣免债负,百室乐熙雍。”因此,以耕织图作为纹饰广泛应用于宫廷器皿之上。

清人陈浏《陶雅》称“康熙彩画精妙,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佳”。而《耕织图》也是清代宫廷宫灯的常规制式,可见于各大拍卖及私人收藏,2010年于美国Butterfietts拍卖,一对与本品极为相似之宫灯以逾26万美元成交,可资比较。

 

来 源:

1.美国波士顿拍卖公司首拍
2.圆明园旧藏(传)


参 阅:

1.美国伯得富拍卖 2010年12月13日 Lot.5158 “鎏金铜嵌玉山水纹座灯一对”,成交价:26.6万美元.
2.2016年3月10日,美国拍卖行Dynasty Auctions亚洲艺术精品拍卖会, 亚洲瓷器与工艺精品专场,Lot115:
“清乾隆 宫廷白玉刻龙纹灯罩连凤首掐丝珐琅挂架一对”传为圆明园旧物,长度35.5 cm;高13.3 cm.
3.2010年12月法国Bonhams & Butterfields拍卖行。

评论(4)
热度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