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兴忽来诗能下酒 豪情一往剑可赠人
我,一个灵魂画手!一个满脑弹屏不断的人!

清 康熙 《慧妃常服喜容》 挂轴 设色绢本


题签:「慧妃喜容一轴」


说明我看《康熙慧妃像》轴并探讨其作者

聂崇正


近日见到一幅清朝前期的宫廷绘画,名为《康熙慧妃像》轴,画幅为绢本设色,纵54公分、横49公分,画上无作者款印,也无其他文字,只有包首处的题签上面竖写:「慧妃喜容一轴」六字,喜容是指被画者生前的容貌,即对着活人而画的肖像。它基本上保留了康熙时的装裱原来样式,显得十分简练朴素。

按照史书记载,慧妃为博尔锦吉特氏,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,自幼入宫,生年不详,卒于康熙九年(1670)四月十二日,死后未久即被追封为「慧妃」。此画应当作于她生前,即康熙九年之前。那么这幅画绘制的时间,其下限基本上可以确定在康熙九年,它属于清朝前期的肖像画,类似的作品并不多见。

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《慧妃像》轴(图一),为绢本设色画,纵225公分、横161公分。图中的人物为朝服全身坐像,宝座及地毯的描绘带有极强的程序化倾向,犹如图案一般。应当是「慧妃」死后入宗庙祭祀用的画像。从这两件作品的风格来看,非常接近,有可能是出自同一画家之手。这两幅作品之间的关系应当前者是属于稿本,后者是正图。那么这位画家又是谁呢?由于清朝宫廷中的帝后肖像画上一律不署画家的名款,所以无法确认画家的姓名。

与此图相关的绘画作品有《孝昭仁皇后常服半身像》轴(图二),此图曾经刊登于朱诚如主编,《清史图典.康熙朝(上)》,北京,2002年,从绘画的内容、风格来讲,二者都存在有共同性,可以对比来看,其总体的时代风格是一致的。

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还藏有一幅《康熙戎装像》轴(图三),此图见于《清代宫廷绘画》,北京,1992年,又见《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.清代宫廷绘画》,香港,1996年,图版2。

该图上无作者款印,画为绢本设色,纵112.2公分、横71.5公分。图中画一棵枝叶繁茂的老松树下,康熙皇帝端坐木交椅上,两旁各站立侍卫二人;康熙皇帝年纪尚轻,戴头盔、着蓝色铠甲,腰间佩刀,身后挂弓袋、箭囊,全身戎装打扮。康熙皇帝两侧之侍卫,亦佩腰刀或持弓箭。画中的人物均具有肖像的特征,画幅靠下处画有山石。从康熙皇帝的面容来看,约二十岁左右,当是其亲政之后的画像。康熙亲政时在康熙六年(1667),玄烨年十四岁。

画中的人物以单线勾画轮廓,再敷以色泽,完全属于中国传统「写真」的画法;人物之衣纹,器用也用同样手法绘制;树木、山石线条硬朗,尚留有明朝宫廷绘画的痕迹;色彩并不艳丽,但颇厚重。这幅图画可以视为欧洲绘画风格影响之前,清朝宫廷绘画的典型面貌。

关于顺治、康熙期间宫廷绘画的状况,画史上只有简单的记载,但是由于没有内务府的档案提供相关数据,所以不像雍正、乾隆两朝那样,可以了解到比较多的详细信息。顺治、康熙期间的宫廷画家,留下姓名的有黄应谌、王国材、孟永光、焦秉贞、冷枚等不多的几个人。其中的王国材和孟永光就不见有作品传世。有作品存世的几个画家中,黄应谌特别值得引起关注。

黄应谌,「字敬一,号创庵,顺天人」(清.胡敬《国朝院画录》,卷上),「世居京师」(清.韩昂《图绘宝鉴,续纂》卷2),擅长画「人物、鬼判、婴孩,傅染一遵古法」(清.韩昂《图绘宝鉴,续纂》卷2)。胡敬《国朝院画录》一书中还说黄应谌在顺治年间曾担任过「上元县丞」。笔者曾经写有《清初宫廷画家黄应谌及其作品》一文(刊《故宫文物月刊》,1992年8月号,台北),叙述这位画家的生平与画作。我在这篇文章中考知,黄应谌于清朝初年就在宫廷中服务,后来一度任上元县知县,时在顺治中期,到了顺治晚年黄应谌仍然回到宫中供职。黄应谌大概在康熙十三年(1674)之前离开了宫廷。

黄应谌留存的绘画作品尚有若干幅,其中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有《陋室铭图》轴和《祛倦鬼文化山水图》轴。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、河北省博物馆、青岛市博物馆等也有黄应谌作品的少量收藏。

从黄应谌留存下来的作品看,画风规矩,色彩比较漂亮,有很好的塑造形象的能力,从存留的作品中推测,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《康熙戎装像》轴一图中的松树,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《陋室铭图》轴一图中的松树,形状和运笔是一致的,二者形状和运笔的相似,应当属于同一人所画,而《康熙戎装像》轴中除树石外,其人物也应该是同一画家的手笔,并没有多人合作的迹象。从《康熙戎装像》轴中的人物的造型,亦可推测有些清宫早期的帝后肖像画有可能出自黄应谌的手笔。康熙皇帝八岁登基,十四岁亲政,这一时段与画家黄应谌晚期在宫中供职的时间正相重迭,以上推测应当是能够成立的。

基于以上多幅作品的比较,因而推测,这幅《康熙慧妃像》轴极有可能即出自画家黄应谌之手。





评论(2)
热度(1)